湖北日報評論員 原文鏈接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發出了新征程上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動員令。這道改革動員令,導向明確、信號清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動力、制度保障。 在黨和國家事業大棋局中,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重大政治責任和光榮歷史使命。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是全局中的一域之責。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是擔好一域之責要創造的必有之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創造必有之功要激活的動力之源。 這些年,對于改革這個“重要法寶”和“關鍵一招”,湖北既感受深刻,又收獲良多。 一部《湖北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超越傳統的“資源稟賦論”“區位決定論”,為大江大河、蜿蜒水系精準畫像、施策,為湖北發展明底線、劃邊框、拓空間,通過進一步梳理配置資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與空間發展布局相適應、相統一。 一篇謀劃“五個功能定位”的大文章,不僅突出了湖北在重要領域積累的基礎、具備的優勢、形成的條件,而且著眼于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影響力的系統集成,著力于發展基礎、發展態勢、發展能級的綜合反映,著重于產業能力、創新動力、市場活力的不斷提升,細化了支點建設的施工圖。 一套以供應鏈體系建設為抓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組合拳,從搞清楚、弄明白供應鏈體系“是什么、怎么建”,到組建楚象、國控、長江汽車、長江船舶、華紡鏈、磷化工、九州醫藥等供應鏈平臺企業,再到出臺加快現代供應鏈體系建設的三年行動計劃,推動供應鏈模式從“學”到“創”,供應鏈平臺從“點”到“面”,供應鏈功能從“一”到“多”。 這些探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湖北亮色,其實踐形式正是改革。全局上謀劃、關鍵處落子的改革推進力,從矛盾突出的地方改起、從群眾期盼的領域改起的改革優先序,破藩籬、激活力、促發展的改革實效性,在拾級而上中不斷筑基。 新時代的改革,從一開始就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零敲碎打,而是各領域改革的聯動和集成。從“全面深化改革”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三個字,凸顯的是歷史的再接續、任務的再謀劃、工作的再部署。有要素集聚能力、資源配置能力、區域輻射能力,才有支點實力。抓實支點建設的“五個功能定位”,抓好“五個以”的實踐體系框架,抓細“五個一”的省級發展調控機制,競相發力、匯聚成勢,工作全面提升、發展整體躍升,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才能走深走實、落地見效。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我們要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結合起來,整體把握、系統領會、一體落實。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廣開動力之門、活力之門,繼續在全面上下功夫,使改革舉措全面覆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持續在深化上用實勁,突出經濟體制這個重點,著力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以扛牢支點擔當的奮斗和成就,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大美畫卷再添“荊”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