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轉自:國資小新微信公眾號
1月12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國資報告》推出《國務院國資委召開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 聚焦推進高質量發展 著力建設現代新國企》,回顧2022年各地國資國企決戰決勝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高質量收官、優化配置國有資本、持續健全國資監管體制、充分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等一系列重要進展和明顯成效,前瞻下一步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和重點工作。
2023年1月12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總結2022年國資國企工作,明確2023年重點任務,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著力建設現代新國企。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2022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國資委和國有企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迎接黨的二十大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線,全面貫徹“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地方黨委、政府工作要求,統籌疫情防控和國資國企工作,推動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和明顯成效,為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張玉卓出席會議并講話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圍繞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黨對國資國企的全面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推進高質量發展,著力強化黨建引領,突出創造價值、科技自強、深化改革、優化布局、守牢底線,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全面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充分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和戰略支撐作用,積極促進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為推動全國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高位推動強力推進
2022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各地方國資委積極動員部署,高位推動,強力推進,基本實現了“三個明顯成效”預期目標,決戰決勝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現高質量圓滿收官。
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上海市國資委會同上海市委組織部制定《關于我市市屬國有企業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的意見》,明晰國有企業黨委討論和決定重大事項的職責范圍、要求和程序,并形成黨組織研究討論前置程序指導意見和功能保障、金融服務、市場競爭三類企業清單。
天津市管一級企業和重要子企業全部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配齊建強、外部董事占多數,全周期了解企業董事會運作及外部董事履職質量,對不稱職外部董事予以解聘,促進董事會高效運行。
2022年,各地方一級企業及重要子企業全面完成“黨建入章”,全部制定實施黨委前置研究事項清單。數據顯示,724戶地方一級企業、2.5萬戶各級子企業建立董事會,各地普遍建立外部董事人才庫,31個地方推行外部董事召集人制度,董事會授權管理制度全面建立。
三項制度改革大范圍深層次破冰破局。四川省國資委以三項制度改革激活“三能”機制,省屬企業集團和子企業經理層任期制契約化管理、新進員工公開招聘、全員績效考核均達100%,新聘任管理人員競聘上崗比例超過99%,省屬企業100余戶子企業選聘300多名職業經理人,管理人員末等調整或不勝任退出達3%。
湖北省國資委推動省屬一級企業和子企業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實現全覆蓋,全年市場化選聘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職業經理人近100人,真正變“行政管理”為“契約管理”,變“伯樂相馬”為“賽場選馬”,變“上級打分”為“市場考核”,充分激發企業內部活力動力。
此外,青島實現監管企業集團層面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契約化管理、市直企業新進員工公開招聘和全員績效考核全覆蓋,內蒙古組織開展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專項檢查,廣東出臺股權激勵、增量激勵、專項激勵等16種激勵方式,指導企業用好中長期激勵政策。
數據顯示,地方國資國企推進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全覆蓋,截至2022年11月底,開展競爭上崗的管理人員占比達56.25%。同時,進一步拓展中長期激勵方式和覆蓋面,共計3596戶地方各級企業實行中長期激勵,惠及15.2萬人。
混合所有制改革積極穩妥深化。兩年來,浙江省集中推出中央、省企、市企混改項目48個,省屬企業新增混改企業237戶,合計引入社會資本397億元,完成并購重組注資約112億元,推進5家“雙百企業”、20多家“科改示范企業”深化改革,支持9家混改企業分別探索優化員工持股、國有優先股,指導多家相對控股企業實施差異化管控。
2022年,天津市國資委完成27戶二三級國企混改,累計完成17家一級企業混改,帶動792戶子企業引入市場化機制。混改后企業收入增長80%以上,凈利潤增長4倍以上,搞活了機制、做強了產業。
此外,遼寧通過混改推動沈鼓集團等一批老企業煥發新活力。山東出臺混改全過程監督實施意見,切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來,地方國有企業累計引入各類非國有資本超過5400億元,62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持股比例5%以上戰略投資者作為積極股東。
國有資本配置整體功能顯著增強
2022年,地方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深入開展。
2022年12月30日,中國通航交接暨跨瓊州海峽首飛儀式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海南省國資委與中國航空器材集團(簡稱中國航材)交換了劃轉移交協議,中國通用航空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通航)無償劃轉至海南省國資委。
中國人民大學國有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劉瑞明表示,中國通航剝離中國航材劃入海南省國資委,更加有利于發揮專業化整合優勢,實現國有企業“突出實業、聚焦主業、做精一業”的目標。
湖北省國資委將資源向優勢企業和主業企業集中,將28戶省屬企業整合為10戶,推動形成公路、鐵路、港口、機場一體化運營的“四張網”,補齊產業發展、金融投資、農業農墾、國際貿易“四個短板”,鞏固文化旅游、建筑施工、產權交易、工程設計“四大行業”,基本做到“一主業一主體”。目前,改革重組后的省屬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服務大局能力不斷提升。
此外,河北加快整合省市企業港口資源,組建新的河北港口集團,山東堅持“一主業一主體”組建了省環保集團、省體育集團、省電子口岸公司等一批特色優勢企業。
瘦身健體取得積極成效。天津國企“瘦身健體”成果明顯,企業管理層級大幅壓減,總部去行政化、去機關化有力推進,列入國家名單的92戶“僵尸企業”全部出清,1029戶低效無效企業完成處置,92戶重點虧損子企業均得到有效治理。黑龍江全面完成“三供一業”、社保職能移交、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等改革,全部完成欠地方稅款補繳任務。四川清理退出“兩非”“兩資”企業98戶,治理重點虧損子企業92戶,全面掃尾“僵尸企業”處置、國企歷史遺留問題。
結構調整,有退亦有進。2022年,地方國資國企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十四五”以來,安徽省屬企業累計完成工業投資1267億元、新興產業投資431.5億元。2022年1―11月,新興產業投資340.2億元,同比增長80.3%,保持強勁增長態勢,銅冠銅箔年產2萬噸高精度儲能用超薄電子銅箔、皖維集團PVA光學薄膜等一批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建成投運。
甘肅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比較優勢,推動新材料、新能源和現代農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三新”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超46%。寧波全面推進國資國企數字化轉型,組建了全國領先的產業綜合投資運營平臺。
數據顯示,2022年1―11月,地方監管企業研發經費投入4151.8億元,同比增長25.1%。科技創新明顯加強。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國資國企與民營企業協同發展有力有效。深圳高效運營1000億元民營企業平穩發展基金,累計為473家民營企業提供流動性支持679億元,涉及就業人數超過60萬人次,有力提振市場信心。重慶圍繞加快構建新能源汽車產業新業態,與蔚來、吉利、奇瑞、長城等7家汽車產業鏈龍頭企業深化戰略合作。
國資監管系統性有效性切實得以提升
2022年,地方國資監管制度持續健全。2022年4月,江蘇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國有企業監管的意見》,并配套制定了一系列制度,系統集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成果,形成國資國企“1+N”監管制度體系,構建內外銜接、上下貫通的國有企業監管格局,進一步夯實了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國資監管基礎,努力構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國資國企監管體制。
2021年11月,甘肅省國資委印發《甘肅省屬企業境外國有產權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加強和規范省屬企業境外國有產權管理,保障和維護境外國有產權的合法權益。
監管方式更加高效。浙江省國資委打造“浙里國資運營監管應用”,國資國企在線監管系統全面投入運行。同時,迭代升級智慧國資監管大腦,重點建立企業間、部門間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機制,形成覆蓋事前事中事后各關鍵節點的在線監管閉環,大額資金監控預警系統、浙里國企黨建應用和“三重一大”決策監督管理系統實現省屬企業貫通應用。
上海市國資委上線上海國資國企在線監管服務平臺,完善企業價值評估指數系統,對90余家本市地方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進行價值畫像分析評估。重慶等地探索開展重點行業、重要企業的穿透式監管、提級監管。
目前,全國國資國企在線監管系統全面建成,實現省、市兩級國資監管機構及所監管企業全覆蓋。
集中統一監管取得重大進展。江西推動完成省級層面75戶一級法人企業、470億元經營性資產納入集中統一監管,市級層面集中統一監管比例由82%躍升至100%。內蒙古在完成區本級集中統一監管的基礎上,健全完善《區屬國有企業委托監管辦法》,加強對委托監管企業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大力推動盟市基本完成集中統一監管。數據顯示,省級、地市級國資委集中統一監管比例從2020年的90%提升到99%。
各地國資委還著力查辦重大違規經營投資問題,責任追究工作警示作用不斷強化。
上海市國資委優化全面風險預警系統,將359戶重點子企業納入集團風險預警監測范圍,構建“1+1+N”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形成事前風險指標預測、事中風險邊界管控和事后風險應對的閉環式風險預警管理機制。
廈門持續加強對投資、擔保、招投標、金融衍生業務、PPP業務等重點風險監管。青海編制企業風險防控政策匯編,對監管企業有息債務、財務指標等情況進行月分析月報告,對負債率較高的企業及時下發風險防范提示函。
充分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
2022年,面對各類風險因素增多特別是二季度主要經濟指標急轉直下、經濟下行壓力陡然加大的不利局面,各地國資委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硬措施,指導推動企業全力穩生產、穩經營、穩市場,國資國企在大戰大考中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戰略支撐作用充分發揮。
截至2022年11月底,地方監管企業資產總額達到205.5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實現營業收入33.7萬億元,同比增長8.1%,投資拉動作用突出,稅收貢獻明顯提升,國有企業克服重重困難,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四川省屬企業積極實施一批具有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的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400億元,同比增長30%。安徽與央企簽約合作項目150個,投資規模近3000億元,同比增長92.2%。
云南扎實做好“央企入滇”活動后半篇文章,58個簽約項目已落地投產40個,完成投資約700億元。
深圳市國資委全力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扎實開展6省11市幫扶協作,特區建發集團深哈產業園推動深圳、哈爾濱達成產業合作項目145個,總投資2111億元、完成投資377億元。
在全國減稅降費1萬億元的情況下,2022年1―11月,地方監管企業上交稅費2.1萬億元,同比增長16.1%,比同期全國稅收收入增速高23.2個百分點,約占同期全國稅收收入的13.7%。
2022年,地方國資國企主動助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上海國資國企堅決做好糧油食品、公共交通、電力燃氣等保障供應,集中騰出數萬套隔離用房,為打贏疫情防控大上海保衛戰作出了重要貢獻。深圳國資國企圍繞保暢通、保生產、保供給,堅決做好跨境接駁站運營、重點隔離場所保障、臨時轉運等任務,全力支援香港抗疫。
各地國有企業主動承擔能源成本上漲壓力,最大限度保障社會穩定供電供氣供暖。陜西省屬企業累計生產煤炭2.47億噸、同比增長11%,發電901.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3.4%。四川監管企業讓利11.98億元,超額完成電煤保供和發電任務。
同時,各地國資國企在落實各項紓困解難政策、積極助力穩就業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廣西減免中小企業房屋租金3.46億元,減免高速公路通行費超過7億元。福建承擔鐵路運營虧損約40億元,全年政策性減免高速公路通行費44.5億元。河南省屬企業累計減免中小企業房屋租金4.92億元,中小企業賬款清償率達100%。深圳國資國企2022年減租降費26.6億元、惠及市場主體24萬家次。各地通過房租減免、降費讓利、投資帶動、賬款支付等方式,支持幫助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廣東擴大高校畢業生等重點就業群體招收規模,省屬企業招聘超過4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1.1萬人。貴州挖掘潛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同比增長141%。
“路遙知馬力,疾風知勁草。從國企的效益指標及在投資、稅收和保民生等方面的貢獻來看,可以說,在新冠疫情和經濟下行挑戰下,國有企業的戰略支撐作用更加彰顯。”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說。
開啟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新征程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并圍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對國資國企工作作出專門部署,提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強調“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新開局要有新氣象,新征程呼喚新擔當。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指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新時代新征程做好國資國企工作,必須牢牢把握“一個目標”,突出“四個更加注重”。
“一個目標”,即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著力建設現代新國企。
“四個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加快轉變企業發展方式,深入推進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統籌發展和安全;更加注重持續深化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更加注重科技創新,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原創技術供給和科技、人才一體推進,助推科技自立自強;更加注重黨建引領,旗幟鮮明講政治,切實提升企業黨建質量,推進企業黨建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企業高質量發展。
“黨建引領是基礎,改革是促發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促發展的手段,最終的目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胡遲告訴記者,“四個更加注重”彼此關聯,密不可分,體現了國資委對下一步搞好地方國資國企工作的深入思考和判斷。
今年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開局關乎全局,做好國資國企工作意義重大。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分析,2023年機遇與挑戰并存。新冠疫情以來,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穩住了經濟大盤,2022年底又調整優化了疫情防控政策,相信2023年中國市場會更加開放,經濟活動更加頻繁。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勝利收官,取得積極成效,改革紅利不斷釋放,這些對于地方國資國企而言都是利好因素。同時,如何做好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如何應對產業和技術路徑的風險,以及外部經濟環境仍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全球經濟復蘇仍面臨較大壓力,也讓新一年的地方國資國企工作充滿挑戰。
對于2023年地方國資國企工作,張玉卓在這次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上強調指出,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地方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結合當地國資國企實際,著力抓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著力推動提質增效穩增長。二是著力抓好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三是著力加大國企科技創新工作力度。四是著力推進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五是著力加快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六是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七是著力增強國有資產監管效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國務院國資委也將加大對地方國資委的指導監督和服務力度,為地方國資監管和國有企業提供更多服務支持。
今年,國資委對中央企業提出了“一利五率”的目標,要實現“一增一穩四提升”。這次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提出,各地國資委可以參考借鑒“一利五率”的考核目標,根據地方黨委、政府的工作安排,結合實際制定科學合理、有挑戰性的經營目標,拿出更加有力舉措,力爭地方監管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多數地方國企效益增速高于本地GDP增速,進一步提高國有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
這次會議還強調,做好今年國資國企工作,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建設。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把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擺在首要位置,建強黨在經濟領域的執政骨干隊伍,夯實黨建基層基礎,增強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以嚴的基調推進正風肅紀反腐,為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哿ν?心、勇毅前行,扎扎實實做好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各項工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張玉卓說。
|